发布日期:2025-10-04 浏览次数:
免费USDT游戏,免费USDC游戏,免费链游,USDT小游戏,USDC平台,注册送虚拟币/盘点2025年最新免费USDT/USDC小游戏和链游平台,支持中文注册,无需实名认证,注册送币,边玩边赚,适合加密新手与老玩家!
孔剑平,香港数码港董事、毫微科技创始人、嘉楠科技董事长,中国加密行业最早期的亲历者与奠基人之一。
他自大学起连续创业,涉足纺织、半导体等传统制造业,在深感中心化平台局限后,于2012年投身区块链领域,从矿机芯片切入。
他主导并投资嘉楠科技,历经四年五地上市波折,最终于2019年推动其登陆纳斯达克,成为“全球区块链第一股”。
他具备前瞻性行业视野,早在2015年便与Sam Altman等人探讨AI与Web3融合。面对政策与市场变化,他带领旗下公司从矿机芯片成功转型至数字货币财管战略,并独立推进BNB等主流资产储备。
作为香港Web3发展的核心推动者,他深度解析香港的合规优势与稳定币、RWA(真实世界资产)机遇,为行业指明合规化发展方向,被誉为连接传统产业与加密未来的关键人物。
孔总是香港数码港的董事,也是毫微科技创始人,嘉楠科技的投资人,现在是嘉楠科技的董事长了。
大熊:孔总,最近看你在整个加密圈里特别活跃,您能讲一下现在整个加密行业你是怎么看的吗?
孔总:我觉得这个行业呢,过去经历了两个阶段了,一个阶段是以比特币为主导的区块链的一个启蒙时代。
那时候能做的事情其实不多,就可能矿机芯片,矿石、矿产、算力,就这么五六个生意。
在那个时代,能干的事情就比较多,可能有几百个,几千个细分赛道可以去创业,我们看到现在其实是一个合规融合的阶段。
大熊:我看这个圈子里,大家都特别江湖,但您是属于非常文质彬彬,非常低调,但做事又很高调,您是学霸出身吗?我看您都三个博士了。
孔总:我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一直在创业嘛,其实大学开始就创业了,那时候就是搞培训班,什么驾校培训了,这个比较简单了。
孔总:其实我那时候同时做了好几个项目。我老家在绍兴,绍兴的纺织行业比较发达。
我自己去采购了一种设备,然后跟工人一起组装起来,把这个纺织工厂运营起来。
同时还做了半导体公司,就是做液晶的显示器,跟飞利浦这些公司合作,那时候整个普通半导体行业其实毛利也比较低了。
孔总:应该说这几个板块都还是赚钱的。半导体是因为当时我们几个合伙人很低的价格买了土地,当时刚好整个土地也在增值,所以我退出的时候也整体也还是盈利的。
孔总:那时候就是搞互联网嘛,在微信领域做一些开发什么的,但是你会发现微信领域的开发是腾讯说了算嘛,所以说这个限制很多。
然后这时候刚好又遇到了区块链,我就比较看好。因为是去中心化的,没有人能来封你,然后慢慢的就开始先挖矿。
从2012年接触,然后挖矿,挖着挖着觉这公司也挺好的,但后面行业进入了低谷,刚好那时候南瓜他到杭州来,那我们就在机场一起聊了一会儿,聊完呢就觉得我们是不是参与进去,把这个公司给做起来。
孔总:2015年,我开始规划通过上市的方式能解决几个问题。一个是就建立行业的品牌,第二个是引进更好的人才进来。
第三个,我要求他们比较合规的去经营,那合规经营肯定会比非上市公司稍微带点瑕疵,成本会更高,可以通过上市的溢价能够有弥补嘛。
我们2015年底就启动了这个上市的计划。2016年我们是在这个创业板去做这个并购,经过了很多轮的问询嘛,没有成功。然后我们又去新三板也没有成功。2018年去了港股,最后也没成。
2019年去了美股,我们在美国政府关门之前跟美国监管机构做了沟通,沟通完觉得很有可行性,然后我们就正式去推进,2019年11月我们正式在美股上市,应该是全球这个区块链跟加密行业的第一股。
孔总:嘉楠不参与了以后,我才去管NA,然后才正式启动NA现在的这些工作。NA是2019年才成立的。
后来我正式接管NA以后,就开始做以太坊的镜片,当然还有开发一些其他的偏向人工智能相关的这些方面的开发。
孔总:对,在上市的时候,因为芯片业务比较好嘛,后来因为中国的政策的变化,不仅所有的订单都被取消掉了,卖出去的订单可能还要退款。
在这过程中呢,还有供应链的延期,NA其实在这个事情上面,损失还是挺大的。
如果说以太坊没转PoS,可能我们出来带芯片能卖好几百亿,那当时我们最高峰利润有九十几。但是现在没有这么高了,现在只有百分之10~40之间,每家不一样吧。
大熊:上段时间NA有个很大的新闻,就是跟CZ赵长鹏储存BNB,我看他发了推特。
孔总:当时我们也在看做什么样的数字货币战略储备呢。那以太坊呢,也是有像汤姆李,SBET这些在做了。
我跟CZ聊了一下这个BNB战略储备,他觉得也挺好的,所以我们就推进了这个BNB的战略储备。
但中间因为有些异动这些原因,所以他们就暂停了参与的计划。整个BNB的战略储备呢,其实都是我们独立在做。
孔总:我们就围绕着Web3.0这个赛道持续的去做事情以外,未来整个赛道,我觉得刚开始我们肯定会顺应整个行业的发展,去做对上市公司更有利益,更能体现这个上市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的这些事情了。
大熊:孔总,我想咨询你个问题,我看早期的介绍,你2015年就跟萨姆·奥尔特曼谈Web3跟AI了,你为什么能在十年前就看到这个东西了?
孔总:那次刚好也是跟彼得·蒂尔,他写了本书叫做《从0到1》,我也有几本畅销书,中信跟我们就一起主办了这个活动。
我是主办方,当时大家就聊了人工智能,聊了区块链,聊到了社群组织形态嘛,我们隐约感觉到这些东西会是未来。
当时我们就觉得ISEK这种方式去做人工智能芯片的可行性,那目前来看其实就是这么回事。
孔总:那时候呢,我们刚好互联网创业中,被中心化巨头都在打压,所以刚好在那个阶段就觉得这个技术特别好。
第三个呢,就我们觉得长期来看,这套技术如果得到一个更广泛的应用的话,那可能这个赛道真的会变得很牛逼,所以我们就持续的去关注,持续的去在这个赛道深耕。
孔总:其实那时候都是挖矿为主吧,当时是挖矿会很方便嘛,就像后面那个电样机,下一台矿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挖几十个币出来嘛。
我记得有几台矿机刚好一天能挖十几个币出来的时候,都是早上飞机过去,下飞机就插上电把它给跑起来,停几个小时一个币就没了吧。
现在其实两个地方刚好反了一下,我们三年前就到香港,希望这个地方能够做起来。
本质上香港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,有这个全球金融中心的一个基础,全世界能够一起来交流。虽然没有政府官员,但民间的交往和商业的交往完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。
孔总:我觉得香港Web3可以分成两个大的阶段,一个是2020年之前跟2020年10月底之后。
2020年之前的香港没有明确表态能干还是不能干,2022年10月底呢,做了一个政策宣染,就是欢迎大家来香港发展Web3。
从2022年10月开始到现在的这几年时间,在香港就是说财政预算上面首次加入了Web3,同时又拨了5000万给数码港去发展Web3,这是香港很大的转变,然后有Web3协会了,稳定币的立法。
马上OTC的立法,这些你都可以看到,香港的发展是特别特别快,但是外界依然会觉得香港是比较保守的,因为他们不知道香港的优点到底是什么?
孔总:优点就是背靠大陆呀,一国两制啊,就是你在香港可以拿全世界的牌照去经营业务。
大熊:那如果说普通人啊,他如果现在想进入这个行业,去香港应该从什么做起呢?
孔总:看年龄嘛,年纪大的买币就行了,年轻的就做啥都是对的,你在这个行业随便找。
公司能实习实习,能工作工作,先开始入门再说呗,但这个行业对年轻人特别友好,因为你不需要任何资历,而且行业变化很快,三个月以后可能又是一个新的玩法了。
这个时候你刚进入的时候,你可能就这个新玩法领域的这个学习能力最强,表现最好的了,所以在这个行业3~6个月,一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就有机会起来。
工资收入角度来讲,大部分肯定比普通的收入要高,但这个前提是你得愿意干,肯努力。
孔总:那过去三年我们就一直希望区块链跟产业结合,但实际我们发现并没有那么的容易,这个代币就你要看是哪一类代币。
孔总:对,稳定币发展肯定好,就是说你去看SECO上市以后有两个现象,一个是稳定币概念炒得很火,跟稳定币有关的上市公司都涨。
第二个现象是VS跟MS开始下跌,这个就相当于新能源车上市以后,传统燃油车就开始市场份额也下跌,股价也下跌,就这么回事。
大熊:那如果都用美元代币,人民币代币,港币代币,那岂不是各国之间的这个监管就没了嘛?
孔总:当你监管不了一个东西的时候,那你应该去顺应这个时代,说明你监管的方式方法跟管理的方式方法可能是有问题的。
大熊:那你看啊,香港现在特别开放,我看大街上都可以随便的换USDT, 那你觉得如果说中国香港如果发展的话,应该最先怎么来做呢?
孔总:稳定币发展过去十几年就三个场景,第一个场景是交易所,第二个场景是泛生态,第三个场景就是支付。
所以香港的稳定币要起来呢,就是香港的交易所发展起来了,香港的稳定币也能够有场景。
第二个,香港过去几年数码港就支持了近300家外部Web3公司,到整个香港的发展的公司有几千家,那这时候这个生态如果能够跟香港的稳定币融合起来,它就有了生态的应用。
第三个,背靠中国大陆,香港国际贸易结算。其实支付这些都可以用到港元或者离岸人民币。
孔总:对对对,效率就更高了。稳定币的发展核心还是怎么样降低交易成本,提升交易效率,有财富效率。
孔总:其实很多人会找我聊RWA,我经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,什么是RWA,或者说全世界现在最大的RWA是什么?
稳定币嘛。就是把现实货币代币化,这就是RWA。那第二大的是什么?国债,从法币到RWA到国债,RWA到很多货币基金,然后股票。
它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?什么东西越能做大,流动性越好,买的人越多,就是标准化程度越高的,这些做起来就非常非常快。
但是香港做的这些呢,很多是新能源相关的,标准化程度不是太高,所以这就需要有一个强品牌去推荐,所以才有蚂蚁,京东。
如果不是这些品牌,或者像跟协信合作,跟朗信合作,那如果你是个更小的品牌,两边都是更小的品牌,你根本就推不起来。
大熊:那国内的企业或者国内的个人投资者,怎么能够参与现在这么火热的RWA呢?
孔总:普通人买币就行了,不要折腾这么多事情,越折腾越没,RWA国内用户理论上来讲他其实也买不了,因为这些资产不在中国发行,而且有些可能还要机构才能购买。
大熊:现在在香港,包括在全球,除了像币安这种中心化交易所,也出现了很多非中心化的交易所,那您觉得未来会不会非中心化的交易所成为主流呢?
孔总:这两个会并存吧,就是中心化有中心化的优势,去中心化有去中心化的优势。
理论上来讲,机构和传统一点的人可能更适合用中心化,年轻人更适合用去中心化。
不光只是香港的资产起不来,主流地区美国也好,中国大陆也好,中国香港也好,资产都没起来,就房产这种东西都没起来。
整个资产配置的泛时代发生转移了,年轻人往数字货币方向去了,甚至炒LABUBU炒鞋,没有人愿意再打30年的工去供一套房了,所以说这个是最大的问题,不是说现在能不能抄底的问题。
孔总:现在就我们战略储备的这个公司其实是在香港的嘛,之前矿机的贸易啊,销售啊,这些也是香港作为核心的海外的中转的店了。
大熊:你看你在这个行业十几年了,你觉得推动这个行业进步的前三名你会给谁呢?
孔总:中本聪肯定是排第一名,那Vitalik理论上他现在能够排第二,那第三是谁现在还不好说。
孔总:美国证监会主席说未来会有万亿美金的公司嘛,那虽然BNB不是个公司,它是个去中心化组织,但是我觉得也可以把它跟万亿美金的想象力结合起来。
因为这个行业如果持续发展,BNB的整个生态越来越大,然后必然交易所作为整个BNB生态的一个重要的一个赋能者,它也越来越大。那我觉得这个到1万亿美金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大熊:现在年轻人都想进入到这个行业,但是都感觉大门都找不到,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
孔总:一个是买币体验一下就行,第二个就是Twitter,你去关注100个账号,肯定就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了。
慢慢的你怎么样尝试着每天能够对这个行业发表一句话的观点,那你就得必须每天学习,然后一来一回,3~6个月以后,你就成为一个小的专家了。
孔总:说实话,我不建议大家创业,因为我觉得创业就是九死一生,应该是追求自己喜好又能够形成一个复利积累的行业,不管是创业还是打工,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。
孔总:10年以后NA会怎么样我不知道,但这个行业未来10年肯定会越来越好,未来10年的成长肯定不止10倍。